經濟學一
Introduction
經濟學是什麼?
經濟學是理解「人的行為」的方法:
個人從事行為前會衡量利弊得失,有一定脈絡可循
個人的行為反應其自利動機,人為自己而活
社會由個人組成,從個人行為出發,解釋各種社會現象
經濟學家的眼鏡:將每個人視為理性、自利
反駁
- 利他行為:因為可以得到回報,如滿足感、快樂而幫助別人
- 人並非隨時理性(理性的非理性):人因為無法隨時思考,所以大多時候是靠經驗法則做決定。但是「決定一件事是否需要思考」是理性的決定
個人自利是好事還是壞事大部分決定於制度。
我們每天有得吃喝,並非由於肉商、酒商或麵包商的仁心善行,而是由於他們關心自己的利益。
-- 亞當.史密斯
制度與誘因
Ex. 雲稜山屋(南湖大山)
食物、睡袋、像人一般高的行李、臉盆、乾燥設備、沒有廁所
為什麼各國的山屋不同?
日本、尼泊爾的山屋都是民間經營
→ 登山客愈多,山屋主人的利潤愈多
→ 山屋主人關心自己的利益,因此提供高品質服務
台灣的山屋是由林務局或國家公園管理處經營
→ 在公務員眼中,登山客是來找麻煩的
→ 公務員關心自己的利益,所以雲稜山莊沒有廁所
山屋主人和公務員都追求自己的利益
其因為制度不同,兩者面對的誘因不同,其行為也不同
吳聰敏 (2010),《經濟學原理》
… 上山的日本人絡繹不絕。其中,年輕人很少,絕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因為有山屋,他們只須背著自身的衣物 … 如果日本和台灣的山屋一樣,我相信這當中百分之九十的人上不到兩三千公尺的高山。南湖大山是台灣第一等好山,但台灣有多少人登過呢?
理性、自利的個人 → 制度 → 社會現象
要怎麼改善台灣的登山環境?
- 換掉不適任的公務員?
- 花更多錢建更好的山屋?
- 改變制度 → 改變誘因 → 改變人的行為
經濟學由個人觀點出發來解釋現象,但通常並不認為社會現象是「某些個人」的「問題」
原子(個人)、連結方式(制度)、外貌與性質(行為)
如同微觀的原子,雖然都做著不同方向的運動,但是在巨觀上來看還是朝著某個方向運動的
經濟學家都是法家
經濟學家的角色
- 解釋現象
- 制定政策
- 實是性(Positive)敘述可能被證據推翻,不帶價值判斷,討論「是什麼?」
- 日本所得比台灣高,因此山屋比台灣的要大
- 規範性(Normative)敘述無法用證據檢驗,帶有價值判斷,討論「該如何?」
- 為了改善登山環境,政府應該開放民間經營山屋
- 「台灣所得分配不公平」
- 兩者皆有
一旦進入政策討論,就無法迴避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通常需要事實證據支持,否則難以說服別人
結論
- 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現象
- 現象 → 問題 → 解釋 → 驗證
- 科學理論的起頭都是猜測(conjecture)。經過驗証之後, 某一個猜測比其他的猜測更有解釋能力, 這個猜測就成為眾所接受的理論(theory), 或稱為正確的理論
- 「整個科學不過是每日思考的精益求精罷了」--愛因斯坦
- 經濟學家的「眼鏡」和其他社會科學的不同
- 個人、理性、自利
- 如果經濟學能幫助你正確認識問題,正確解釋現象,經濟學就有「經世濟民」的可能
- 個體經濟學
- 家戶與廠商如何做決策,及它們如何在市場中互動
- 總體經濟學
- 物價膨脹,失業與經濟成長等整體經濟現象
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是研究社會如何管理其稀少性資源的科學
效率:由稀少性資源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 人們面臨取捨
-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機會成本:政府稅收增加,民間支出減少)
- 理性的人進行邊際思考
- 誘因改變行為
- 交易可以讓每個人更好
-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良好方式(價格)
-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執行法令,保障財產權,反例:市場失靈(無法有效率),原因:外部性,市場影響力,公共財;也無法均等分配)
- 一國的生活水準決定於其生產(服務和商品)的能力(一年2%成長,每三十五年會增加一倍)
- 政府印太多鈔票時,物價會上漲(台灣在1946年到1949年,每年的物價漲幅都在500%~1200%之間,而二二八事件在1947年爆發,1949年6月15日,舊台幣換新台幣)
- 社會面臨物價膨脹與失業的短期取捨(貨幣數量增加→消費需求增加→提高產品售價,僱用更多勞工→失業率下降)
大多數經濟學家都同意的20個命題(節錄)
- 財政政策(如減稅,政府支出增加)對一個未達充分就業的經濟有顯著的刺激效果(90%)
- 領現金比等值的實物補貼更能提高領受者的福利水準(84%)
- 巨額的預算赤字對經濟有不利影響(83%)
- 最低工資使青年人與低技能勞工的失業增加(79%)
- 政府應往「負所得稅」的方向改造福利制度(79%)
誘因與行為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s)
- 決策時關心的成本
- 某項選擇的機會成本,是指資源若改作其他用途時,所能產生的最大價值
- 新藥開發
- 不應上市卻上市
- 應上市而未上市
邊際(marginal)思考
- 只考慮成本、效益變化,即為邊際效益及邊際成本
- 廠商要不要多生產一單位商品?
- 要不要多吃一份冰淇淋?
- 不計算沉沒成本
- 不計算決策無法改變的成本
經濟學家如何思考?
經濟學家是一群說故事的人
各種經濟學理論就是一個個不同的故事,用來解釋社會現象
不同的故事會引申出不同的寓意(政策)
假設(Assumption)與模型(Model)
- 經濟學家習慣用假設和模型來說故事
- 個人、理性、自利
- 依故事需要增加假設
- 用來簡化現實
- 依目的使用不同的假設和模型
- 遊戲(模擬XX)
視覺模型:經濟循環流程圖 (Circular-flow Diagram)
數學與曲線:生產可能線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 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數量和生產技術固定時,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
- 生產可能線凹向原點,代表邊際成本遞增
- PPF 的斜率絕對值是多生產一單位米的機會成本
- 用 PPF 描述
- 人口增加
- 技術進步
- 失業增加
相關性(relation) 與因果關係(causality)
相關性不代表因果關係
- 遺漏變數
- 裙子長度與可樂銷售量
- 學歷和薪水
- 出席率和學期成績(?)
- 反向因果
- 警察人數與犯罪率
- 時間先後不能決定誰是因,誰是果
- 買嬰兒用品在先,嬰兒出生在後
為何高學歷攤販的利潤較高?
生產和需求
交易
- 使人們專業化生產具比較利益的產品,所以交易可以使每個人獲利
- 若雙方要能同時獲利,則價格會位於雙方的機會成本之間
- 絕大多數經濟學家支持自由貿易
- 假設市場完全競爭
- 產品一模一樣
- 沒有任何一個買者或賣者可以影響市場價格
生產可能線
- 斜率代表多生產一單位 X 要犧牲多少 Y
- 生產可能線為負斜率
- 邊際成本遞增 → PPF 凹向原點
邊際價值
- 多消費這單位商品帶來的滿足相當於多少錢
- 邊際價值遞減
- vs 需求曲線
- 這兩條線意義不同,但形狀完全相同。我們無法知道邊際價值線,但我們可以觀察到消費者的需求曲線
需求曲線移動的原因
- 所得
- 相關產品價格(替代品,互補品)
- 嗜好
- 預期心理
- 買者人數(市場需求由個別需求加總)
供給曲線移動的原因
- 成本
- 技術
- 預期心理
- 賣者人數
正常財:商品需求隨所得減少而減少
劣等財:商品需求隨所得增加而減少(公車)
範例:
假設桃花源的桃子供給和需求如下
QS = 50P;QD = 300 - 100P
價格與數量的單位分別為元/公斤和萬公斤
均衡價格與數量為何?
由於今年沒有天災侵襲桃花源,使得在每個價格之下桃子的供給量均增加 150 萬公斤
請問桃子的供給為何?
桃子的均衡價格和數量各為何?
彈性
- 價格改變使量大幅變動:彈性大(斜率小)
- 以1為標準
- 無需求彈性時,價格上漲時需求量下降少,收益增加
- 有需求彈性時,價格上漲時需求量下降多,收益減少
- 影響需求彈性的因素
- 替代品的多寡
- 必需品(無彈性) vs. 奢侈品(有彈性)
- 市場範圍
- 冰淇淋(無彈性) vs. 香草冰淇淋(有彈性)
- 時間長短
- 若油價上漲,需求會愈來愈有彈性 → 換省油車,坐捷運…
- 影響供給彈性的因素
- 時間長短(主要因素,生產需要時間)
- 變動產量的難易度(豪宅)
- 目前供給量
- 通常有最大產能的限制
- 目前供給量高,彈性小
- 公式:需求彈性 = 需求量變動比 / 價格變動比
- 公式(中點法):需求彈性 = ((Q2-Q1)/(Q2+Q1)/2) / ((P2-P1)/(P2+P1)/2)
- 所得彈性:所得變動時,量的變化程度
- 彈性若不因價格改變,則需求/供給線為曲線
- Example
- 使用新品種稻米,使供給過多,價格下降,因稻米需求彈性小,收益減少
- 政策:不要種太多
- 以消費者利益減少為代價
如何有效地讓民眾節約用水?調漲水費是否能「有效的」節約用水?
水是必需品,彈性小,因此提高水費對減少用水量的效果有限?
誰有販毒的比較利益?為什麼黑道有販毒的比較利益?黑道為什麼不賣香菸或咖啡?
加強禁毒使毒販數量減少,供給減少使毒品價格上升,交易數量減少。
毒品的需求彈性很小,價格上升,需求量減少不多,毒販總收入(毒品總支出)增加。
政府又不管毒品市場的交易,黑道有很大的誘因來接管,維持交易秩序。
有人說:如果需求彈性很小,調漲租金可使房東總收益提高,房東就會提高租金來彌補損失。
這是一種對需求彈性常見的誤解。價格上升時房東總收益會增加,並不代表房東「有辦法」提高租金。房租是由市場供需決定,而不是由房東來決定。否則,房東何必等到需求減少再來提高房租?
價格管制與數量管制
政府管制價格或數量的效果
- 不具約束力:沒有效果
- 具約束力:過剩或短缺 → 排隊、黑市、濫權 …
- Ex. 最低工資,油價,
數量管制
- 醫師(90%↑)、律師(8%)、會計師(18%)執照考試
- (有效的)數量管制使交易量減少,價格上升
- 證照制度保障了職業的薪水
稅負
「稅是我們為了社會文明化所付出的代價」
-
法定稅負歸屬和實際稅負歸屬無關
- 消費者和供給者各負擔部分稅金
- 消費者(供給者)負擔稅金的比例大小與其價格彈性有關:彈性相對大者負擔比例較小
- 彈性小者較難離開市場
-
課稅會壓抑市場活動
- 交易量減少,無法實現所有的市場利得
-
2005.7 勞退新制 (楊子霆、駱明慶(2008))
- 強制雇主必須按月提撥勞工薪資的 6% 作為退休金
- 新制實行後才取得現職工作的勞工,新制使其薪資減少 5.86%
- 新制帶來的退休金成本似乎完全轉嫁給勞工
- 相對於勞動需求,勞動供給彈性相對較小
- 相對於雇主,勞工的議價能力較小
- 強制雇主必須按月提撥勞工薪資的 6% 作為退休金
-
罰娼?罰嫖?
- 誰的彈性較小?
- 什麼才是真正需要討論的問題?
-
器官市場
- 金額為零的價格上限
-
價、量管制
- QD=200-5P;QS=5P
- 原始 P = 20, Q = 100
- 量管制:管制數量為 80
- Q=80 → P=24
- 結果類似課8元的稅
- 價管制:管制價格為 16
- P=16 → Q=80
- 結果類似8元的補貼
- 對廠商課從量稅 T=8
- P=24, Q=80
堅定的信念、正義感等好東西應該「透過接觸各種不一樣的想法」建立,而非由某些人傳授
市場與效率
總剩餘最大的情形
- 願付價格較高者被消費
- 生產成本較低者被生產
- 總剩餘:供給曲線之上,需求曲線之下的面積
- S_santa = 100000,等同免費提供,供給向右平移
課稅
- 若稅過高
- 價格上升,某些購買者的消費者剩餘變負數,不會交易→消失的交易量及利得
- 課稅優於價量管制:可獲得稅收,沒有分配的問題(由市場決定)
- 彈性愈大,無謂損失愈大
- 拉弗曲線(Laffer Curve)
- 在單位稅額增加的情況下
- 稅收金額先增後減
- 無謂損失與單位稅額的平方成正比
- 減稅是為了增加勞動供給(供給面經濟學)
- 也會影響創業意願
補貼
- 彈性相對大者受益較小
課外:如何表達想法
- 前置作業:澄清問題
- 有效率的討論
- 議程決定
- 先形成共識再討論細節
- 控制討論進度
- 呈現結論
- 建立大綱
國際貿易
-
假設本國無法影響國際價格
- 出口商品:生產者獲利,消費者損失(總 獲利>損失)
- 進口商品:消費者獲利,生產者損失(總 獲利>損失)
-
其他好處
- 消費產品種類增加
- 規模經濟,成本減低
- 競爭提高
-
關稅
- 稅收:G,無謂損失:F+H
-
配額
- 超過配額之外的進口或出口將被禁止或被徵收高額關稅
- 配額的發放有可能是根據申請,有可能是根據經驗分配給一些國營的外貿公司,這些外貿公司在沒有進口或出口能力的情況下就可以將配額賣給有進出口意向但是沒有獲得配額的公司,產生了配額租金(圖中F)
-
政府干預貿易的目的
- 保護國內產業發展
- 幼稚產業若值得政府介入,最佳的切入點往往不是貿易,例如:改善金融市場的效率
- 政治勢力大的會獲選
- 保護國內就業
- 總就業量未必增加
- 國與國之間相互牽動,可能導致「惡性循環」
- 貿易公平
- 傾銷:以不正常的低廉價格出口其產品至他國
- 掠奪性定價:要成功,必須是易出難進的產業
- 環保與人權
- 血汗工廠、童工
- 環保議題
- 傾銷:以不正常的低廉價格出口其產品至他國
- 保護國內產業發展
外部性
- 如何達到效率
- 外部性內部化
- 讓私人[成本/效益]和社會[成本/效益]相等
- 正外部性:技術外溢
- 專利權,研發補貼
- 負外部性:汽油
- 車禍,汙染,交通
- 外部性內部化
外部性內部化
- 課稅或補貼(以政府為基礎)
- 管制,命令
- 法律
- 對污染課稅(Pigouvian Tax,皮古稅) 優於對商品本身課稅
- 可以明顯減少外部性造成的損害
- 汙染排放權
- 新的稀少性資源
- 政府給三家廠商各 50 單位汙染許可
- 可交易汙染排放權
- 課稅:定出汙染的價格
- 排放權:定出汙染量
2.私人解決方法(以市場為基礎)
- 若財產權定義明確,外部性就會內部化,政府不必然需要介入
- Coase Theorem
- 外部性的存在和多寡取決於雙方的決定
- 只要清楚界定財產權,使雙方能訂定和執行契約,不用管制就能得到有效率的結果
- 問題不在外部性,而在交易成本(協議的過程)
- Ex 工廠 v. 診所
- 工廠的噪音每年造成診所 80 萬元損害
- 工廠可花 40 萬元清除汙染
- 診所可花 20 萬元加裝隔音設備
- 皮古: 課 80 萬元汙染稅會得到有效率的結果
- 生產效益 X
- X>20 → 生產,不清噪音,裝隔音牆
- X<20 → 不生產
- 課稅的結果
- X>40 → 生產並清除噪音
- X<40 → 不生產, 居民不會裝隔音牆
- 只要 X 大於 20 課噪音稅的結果皆無效率
- 若居民有免於噪音的權利
- 協商的結果:不論 X 是多少結果都有效率
Example
- 多元成家
- 「伴侶制」的爭議
- 什麼才真正影響婚姻或伴侶關係是否穩固?
- 片面離婚 v. 兩願離婚
- 研究的結果:離婚率沒差
- 只要「財產權」定義明確,不會影響協商結果
- 但財產權的歸屬會影響財富的分配
- 餐廳禁菸
- 外部性的觀點
- 財產權與自由的觀點
- 交易成本
- 把餐廳當成「家」來看,業主可以決定是否禁煙
公共財
- 排他性 Excludability
- 消費互斥性 Rivalry
- 一人使用後其他人無法消費/滿足水準降低
- 準公共財:排他,不互斥
- 有線電視、俱樂部會員
- 公有資源:互斥,不排他
- 海裡的魚、乾淨的空氣、稀有動物
- 公共財:不互斥,不排他
- 國防、基礎科學、消除貧窮
- 數學證明不能申請專利(真正的open source)
公共財的特性
- 搭便車(Free-rider)
- 不付出代價,享受利益
- 天氣狀況會顯著的影響投票率
- 集會遊行:就算不參加也可能獲得好處
- 解決:外部效益內部化
- 補貼/課稅
- 組成管理委員會(政府)
- 廣播:廣告
- 共有資源的悲劇
- 不考慮外部性的情況下使用公共財,使大家都得不到好處
- 若成為私有財
- 湖有主人時湖主得利,湖是共有資源時則沒有任何人得利
- 學生都偏好差不多,喜歡上課品質較佳的課程
- 選課制度:想上就上,無限加簽
- 上課品質由老師品質和上課人數決定:上課人數愈多,上課品質愈差
- 若 A、B 兩班人數相同但 A 班老師品質較佳,B 班學生會往 A 班移動,均衡時兩班上課品質會一樣「好」
- 學生除了上課之外,還可以選擇宅在家裡或宿舍打 LOL。如果上課比打 LOL 快樂,學生就會出門去上課,造成上課品質下降;反之學生就會翹課打魔獸,上課品質將提高。結果:每堂課的品質大概就和學生打 LOL 的快樂程度相當
- 財產權定義明確就會有效率
- 辛巴威如何保護大象?
- 讓村民擁有大象
- 村民有誘因保護大象免於盜獵者的傷害
- 大象數量開始增加,村民生活也得到改善
- 辛巴威如何保護大象?
- 邊際價值線:垂直加總
稅制
無謂損失
- 稅扭曲生產需求決策
- 手續成本
消費稅:可鼓勵儲蓄,有助於投資及經濟成長
收稅的原則
- 受益原則(從政府服務獲得的利益)
- 支付能力原則(垂直公平、水平公平)
生產與成本
會計利潤:不排除內隱成本
經濟利潤:排除內隱成本
-
邊際產出先遞增再遞減(產出不可能無限增加)
-
邊際成本先遞減(規模經濟、專業化)再遞增(協調整合問題)
- 邊際成本 MC=ΔC/ΔQ
-
AC(單位成本)=AFC(單位固定成本)+AVC(單位變動成本)
- AFC 遞減
- AVC、AC 為 U 型
-
MC 通過 AVC 和 AC 的最低點
-
政府補貼漁業用油
- 變動成本的變動
- AC、MC 皆向下移動
-
政府給漁夫現金補貼每人 5000 元
- 固定成本減少
- AC 向下移動
- MC 不變
-
生產函數 $Q = \sqrt{KL} $
-
要素價格 $P_L = 1, P_K = 100$
-
若 K=2, Q=30,短期成本?(只能調整 L)
- Q = $\sqrt{2L} $
- C = Q^2 / 2 + 200
- 短期邊際成本?
- ΔC/ΔQ = (Q^2 / 2 + 200)dQ = Q = $\sqrt{2L} $
-
長期成本?(L、K 皆可變動)
- K=3, L=300
- C=600
競爭市場
廠商極大化利潤
-
產量在 邊際成本MC = 邊際收入MR 時,利潤最大
-
適用於所有市場結構
-
競爭市場(包含完全競爭、獨占性競爭)
- 眾多買方、賣方
- 長期無進入、退出障礙(短期無法退出)
- 廠商利潤 = 0
- P = AC
完全競爭市場
- 同質商品
- 買方、賣方均為價格接受者(不能影響價格)
- 邊際收入MR = 市場價格P(價格固定) = 邊際成本MC
- 供給線 = 邊際成本線
- P = MC → 總剩餘最大(其他市場結構都不是)
- 邊際收入MR = 市場價格P(價格固定) = 邊際成本MC
- 個別廠商的供給
- 若短期 P<Min AVC(收益小於變動成本),廠商將暫時歇業(無法退出)
- 若長期 P<Min ATC(收益小於總成本),廠商將退出市場
- 供給線分別為 AVC 上方的 MC 線, ATC 上方的 MC 線
- 總體
- 短期均衡:P = 市場價格
- 依照目前市場價格生產(利潤最大),未必是最低平均成本
- 長期均衡:P = MC = ATC
- 若價格>最低平均成本ATC,則供給增加(廠商加入市場),使市場價格降到ATC(最佳效率,且此時利潤 = 0)
- 長期供給曲線為水平線(價格固定)
- 短期均衡:P = 市場價格
- 需求線為水平(價格接受者)
- 成本遞增產業
- 產量增加導致單位產品成本提高(生產資源有限,如土地、員工)
- 長期供給曲線斜率正
- 為何零利潤
- 計算成本時已包含機會成本
Example
- 個別廠商的成本函數
- AC=(100/q)+q
- MC=2q
- 市場需求
- Q=8000-50P
- 目前廠商家數為 900
- 短期均衡
- 個別供給:MC = P, q=P/2
- 市場供給:Q=900q = 450P
- P=16, Q=7200, q=8
- ΠC=q ( P-AC )=-36
- 長期均衡
- 零利潤且利潤極大
- P=AC=MC
- q=10, P=20, Q=7000
- 廠商數 N=700
- 零利潤且利潤極大
獨占
獨占市場
- 單一賣方
- 無替代品
- 進入障礙高
- 供給者為價格制定者
- 沒有供給曲線
- 負斜率的需求曲線
- 廠商極大化利潤: 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
- MR(邊際收益)線必在需求線下方
- 價格 > 邊際收益 = 邊際成本(∵需求線負斜率)
- 完全競爭時:價格=邊際成本
- 會造成無謂損失
- 生產量 < 使總剩餘最大的生產量
- 需求 P = a - bQ
- 收益 TR = aQ - bQ^2
- 邊際收益 MR = 收益微分 TR' = a - 2bQ
- 價格 > 邊際收益 = 邊際成本(∵需求線負斜率)
-
X: 消費者剩餘
-
Y: 廠商
-
Z: 損失
-
春花公司是桃花源棉被產業的獨占廠商,其總成本函數為TC(q) = 20q+100, q 為春花公司的棉被產量。桃花源的棉被需求為 Q = 100-2P
- 均衡時 MR = MC
- P = 50-0.5Q , MR = PQ dQ = 50-Q
- MC = TC dq = 20
- Q = 30
- 無謂損失
- 有效率時,P = MC(使總剩餘最大) = 20
- Q: 30 → 60, P: 35 → 20
- (60-30)*(35-20)/2 = 225
- 此時MR = -10,利潤 = -100
- 均衡時 MR = MC
差別取價
- 同樣的商品以不同的價格出售
- 條件
- 能分辨不同偏好的消費者
- 消費者難以轉售套利
- 有某種程度的獨占力
- Example
- 精裝書
- 獎學金
- 折價券
- 完全差別取價可以使市場有效率,但所有剩餘都是生產者的
壟斷性競爭
壟斷性競爭
- 眾多賣方
- 產品差異化
- 廠商為了維持其獨占力,從事各種手段的競爭,讓自己的產品和別人不一樣
- 品牌、知覺品質,廣告、代言、服務、區位 …
- 廠商為了維持其獨占力,從事各種手段的競爭,讓自己的產品和別人不一樣
- 長期平衡
- 若有利潤,廠商加入,單一廠商需求線左移
- 若無利潤,廠商退出,單一廠商需求線右移
- 平衡:ATC 和 需求 相切
- P = ATC > MR = MC
無謂損失
- 個別廠商產量較少
- 價格較高
- 願付價格高於邊際成本的部分(產量並非最有效率產量)
- 廠商家數不是最適(單就生產成本而言,同樣的產量、同樣的成本結構下,競爭市場的廠商數較少,生產成本較低;但產品的多樣性是好事,會使剩餘增加)
成本函數
- TC=56-2Q+3Q2
- MC=-2+6Q
- 短期時廠商面對的需求
- P = 40-0.5Q
- MR = 40 - Q
- P = 40-0.5Q
- 長期
- 需求可平移 P = A-0.5Q
- 邊際收益
- TR=Q(A-0.5Q)
- MR=A-Q
- 利潤極大 MR=MC
- A-Q =-2+6Q
- 零利潤 TR=TC
- Q(A-0.5Q)=56-2Q+3Q2
- A-0,5Q =56/Q-2+3Q
寡占與賽局理論
一個賽局必須要描述:玩家、策略、報酬
Nash 均衡
- 對每一個玩家而言,給定其他玩家的策略,該玩家的策略為最適
- 就每一個可能的結果檢驗
- 優勢策略
- 不論對手用哪種策略,優勢策略都不會比其他策略差
- 掠奪性定價
Cartel 的形成與崩潰
- 勾結協議:A、B 各生產 30,利潤各為 $900
- 給定 A 遵守協議,B 偷偷將產量調整為 40
- 總供給量 70,價格 $35
- ΠB = 40(35-10)=1000
- 兩人都想作弊!
- OPEC
囚犯兩難
- 限制產量對 A、B 都有利,但不是 Nash 均衡
- 削價競爭
- 軍備競賽
- 廣告戰爭
- 共有資源的悲劇
- 分組作業
- 嚴格標準可以使學生努力作報告, 也能讓學生得到較高的報酬
- 如果教授使用寬鬆標準,將會使學生陷入囚犯兩難
重複賽局
- 如果玩無窮多局,較有可能合作
- Trigger Strategy
- Tit for Tat(以眼還眼)
- 各式各樣的均衡
生產要素市場
廠商雇用要素,生產商品,追求最大利潤
- 產量
- MR=MC
- 要素雇用量
- 在完全競爭市場
- P = MC 同乘 MPL(勞動邊際產量)
- 邊際成本 = 工資 / 勞動邊際產量
- 勞動邊際產值VMPL(P*MPL)=工資(W)
- P = MC 同乘 MPL(勞動邊際產量)
- 邊際產量決定於生產函數(技術、其他要素雇用量等)
- 邊際收入由商品市場需求和產業結構決定
- 引申自產品市場的需求
- 商品需求減少→商品價格降低→勞動需求減少
- 在完全競爭市場
- 例:黑死病
- 勞動供給下降,薪資提高
下列何者不會造成勞動需求曲線的移動
- 產品價格變動
- 技術進步
3. 技術進步會使勞動需求曲線往右移動
4. 邊際產量增加 → 勞動需求增加 - 勞工變得更重視休閒(供給變動?)
- 其他要素的供給發生改變
Q: 假設蛋塔市場是競爭市場,原來處於長期均衡的狀態。某天不知因為什麼緣故,蛋塔的市場需求大幅增加。請問新的長期均衡價格是否有可能高於原來的均衡價格? 為什麼?
A: 需求增加使短期市場價格上升,廠商獲得超額利潤。利潤將吸引其他廠商的加入,廠商競爭雇用生產要素使得廠商的生產成本隨廠商家數增加而增加, 使得新的長期均衡價格較原均衡高, 而非回跌至原均衡價格。
→ 也就是物品的需求線右移,價格提高
高技術勞動力供給增加使得高技術勞動就業量增加, 工資減少。由於兩種勞動力具有互補關係, 高技術勞動就業量增加將提升低技術勞工的邊際生產力。由廠商勞動需求 = MR x MPL, 低技術勞工的需求將增加, 使該市場的工資率和就業量皆增加
資本是經濟體系的設備與建築物的存量(stock)
- 租用土地的價格 = 邊際產值
工資差異
補償性差異
- 工作環境/條件
- 工作的穩定度
- 事業成功的機率
- 工作者所需的被信賴度
- 工作學習的難度
生產力差異
- 個人特質
- 人力資本
- 標籤理論
- 個人生產力是天生的,教育無法提升生產力
- 教育的功能是「篩選」
- 訊號理論
- 用學歷發出有較高能力的訊號
- 標籤理論
- 歧視
- 許多婦女因為婚育退出勞動市場,因而造成婦女薪資水準較男性低,算不算歧視?
- 正確的刻板印象算不算歧視?
- 顧客的歧視會影響廠商
- 市場會使歧視的行為付出代價
- 台灣公務員錄取
所得分配
資本主義的根本問題在於無法均富,而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問題在於無法均擺脫均貧
恆常所得 vs 年所得
生命週期(Life cycle)
在一生當中, 年輕時所得較低, 隨著年紀漸增、工作經驗豐富之後, 所得會上升, 並在50歲左右達到高峰; 在退休時, 所得開始大幅下降
-
衡量單位
- 是否計算實物移轉
- 個人 v. 家戶
-
衡量指標?
- X 等分差距倍數
- Gini Coefficient
- 貧窮線/最低生活費標準(低收入戶)
-
所得分配的意義
- 結果論 v. 程序正義
- 所得只是個人福利的一部分
- 年所得 v. 終身所得
-
Lorenz Curve
- 實際收入分配曲線
-
Gini Coefficient
- 數值從 0 ~ 1,0為完全平等
- A/(A+B)
所得應該怎樣分配
- 效用主義 Utilitarianism
- 極大化社會總效用(滿足程度)
- 邊際效用遞減
- 重分配的無謂損失
- 自由主義 Liberalism
- 無知之幕後的社會契約
- 每個人註定要過「某人」的生活,但在無知的帷幕後面,我們不知道自己會投胎成那個人
- Rawls 認為,如果被迫從帷幕背後作選擇,我們會選擇誕生在公平的社會裡
- 極大化最小值原則
- 無知之幕後的社會契約
- 自由人主義 Libertarianism
- 任何人類的互動行為都應該出於雙方的自願和同意
- 重視程序公平、個人權利(生命、自由和財產權)與機會均等
- 反對結果論的重分配
- 懷疑任何可能擴張政府權力的說法
- 通常認為自由市場符合程序公平,同時也能達到效率(做得到嗎...)
- 只要程序符合公平,任何結果都應該接受
稅制設計
課稅的公平與效率
-
公平性
- 受益原則
- 支付能力原則
- 水平公平:支付能力相同者稅負相同
- 垂直公平:支付能力較高者稅負較高
- 累進性
- 邊際稅率 v. 平均稅率
-
效率性
- 無謂損失
- 行政成本
- 以商品稅為例
- 從效率的觀點,政府應該對彈性較小的商品(日常食物)課較重的稅
-
綜合所得淨額
- 所得-各種扣除額
-
邊際稅率
- 所得增加 $1 時稅金會增加多少錢
-
平均稅率 = 稅負總額/課稅基礎 = 所得稅/綜合所得淨額
遺贈稅與公平
- 侵犯個人財產權,減少財富、階級世襲
- 如何規避遺產稅?
- 贈與、人力投資
- 財產規劃
- 2009 年遺贈稅由 50% 調降至 10%
- 降低租稅規避誘因
- 吸引資金回流台灣
- 反對遺贈稅調降
- 降稅增加稅收並非實情
- 資金回流有害無益(炒房?)
中立稅 Neutral Tax
- 個人行為無法影響其稅負
- 課稅與否不影響決策
- 不會造成無謂損失
- 定額稅
- 對潛在的賺錢能力課稅
- 美貌稅?智力稅?
- 男性稅?異性戀稅?
消費者選擇理論
- 預算限制 Budget Constraint
- 消費者買得起的各種消費組合
- 預算限制線的斜率是兩個物品的相對價格
- 消費者買得起的各種消費組合
- 效用函數
- 消費商品所得的效用
- 無異曲線 indifference curve
- 帶給消費者相同滿足程度的曲線
- 斜率為邊際替代率 MRS
- 一般為負
- 不同的無異曲線不會相交
- 最適選擇點:無異曲線和預算限制線的切點(邊際替代率=相對價格)
總效果(A→C) = 替代效果(A→B) + 所得效果(B→C)
- 所得效果跟替代效果
- 替代效果
- 固定實質所得,價格變動(相對需求改變)對需求量的影響
- 在原本的無異曲線移動(即效用不變)
- 所得效果
- 固定相對價格,所得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
- 移動預算限制線
- Example: X商品的價格上漲
- 替代效果
- X↓, Y↑
- 所得效果
- 相當於實質所得下降
- 正常財↓,劣等財↑
- 總效果
- X 是正常財,X↓
- X 是劣等財,X?
- 替代效果
季芬財(Giffens)
- 所得效果大於替代效果的劣等財
- 價格越高反而需求量越高
- 窮人的主食
- 馬鈴薯、米
- 主食漲價時能買其他食品的份量變少
- 為了吃飽會買更高比例的主食
效用極大化
- 所得休閒模型
- C:消費, lei:休閒時間
- Utility=U ( C, lei )
- H: 工時, H+lei=T
- 工資率w,C=w.H
- 預算限制式
- C+w.lei=w.T
- 休閒的價格(代價)為 w
- 工資率上漲(替代效果)
- 消費變得便宜,休閒相對昂貴
- 休閒減少,工時增加
- 消費增加
- 所得增加(所得效果)
- 休閒增加,工時減少
- 消費增加
- 總和
- 不確定
- 事實證明,工資上升到某程度後,工資率上漲→工時減少
- 所得效果 > 替代效果
完全替代
- 無異曲線為斜率為-1的直線
- 不是全部買A,就是全部買B
- 1.5個5元換1個10元
- 1個10元換2.5個5元
利率是消費的代價
- 若 r=0% 消費 $500,儲蓄 $500
- 若 r 提高為 50% 消費 $600,儲蓄 $400
- 利率提高,春花儲蓄減少
- 效用函式為min(消費,儲蓄)
- 替代效果為 0
- 若消費和儲蓄皆為正常財
- 所得效果使消費增加
- 替代效果使消費減少
- 因此利率上升時, 春花年輕時的消費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端看替代效果與所得效果何者影響較大
為何我們喜歡送禮物(和收禮物),而非現金?
重點不是禮物是心意…
個體經濟學
資訊不對稱
-
資訊少的一方希望獲得資訊,資訊多的一方希望隱瞞資訊
-
反向選擇
- 市場中商品的平均品質將低於買方的預期
- 給定保費,高風險者比低風險者更可能買保險
- 減薪後,能力較強員工辭職
-
道德危險
- 代理人不恰當的行為
- 買了保險後,保戶開始從事更多高風險活動
-
勞工知道自己的生產力,但雇主無法得知,因此雇主不願意付高薪
- 反向選擇: 薪水不夠高就無法雇用生產力高的勞工,因此雇主只能雇用到生產力較低的勞工
- 道德危險: 員工清楚自己的誘因和行為,但雇主無法完全監控員工的行動。員工可能全心全意工作, 也可能因為損失一個低薪工作的成本不高而偷懶
- 只出得起香蕉的公司,只請得起猴子
解決反向選擇
- 有資訊者:放訊(signaling)
- 賣家提供保固或取得有公信力的品質認證
- 無資訊者:篩選(screening)
- 買家要求保固或檢查報告,或依商譽挑選賣家
- 勞動市場的放訊和篩選:學歷
- 保固期
- 修車費用由賣家負擔,買家就沒有足夠誘因好好照顧車
- 解決了反向選擇,卻帶來道德危險
- 保險市場的資訊不對稱
- 反向選擇與道德危險
- 全民納保的理論基礎
- 道德危險
- 塔台人員精神耗損極大
- 退休後可領 75% 薪水
- 適任者與不適任者都想退休
- 哪個理論較可能正確?
- 不適任人員無法退休
- 適任人員故意出包以爭取退休
- 飛機相撞次數沒有增加
- 錯誤多發生於天候良好、航道不擁擠時
- 年資 5-10 年的人員錯誤最多
公共選擇 Public Choice
- 用經濟學方法研究政治決策過程
- 理性的政治主體(選民、官僚、政黨 …)
- 投票行為、競選策略、遊說、憲政制度、官僚決策行為 …
關於政府的天真想像
- 個人理性自利,但政府永遠追求公益?
- 歷史上多少死刑犯是真的做了罪大惡極的事?
- 死刑的嚇阻效果
死刑是雙面刃
- 我們允許政府使用多有效的武器?
- 鞭刑、凌遲、公開處刑、誅九族 …
- 無知之幕:我們願意讓渡生命權給政府嗎?
中位數提案
- 二選一:選民各有自己最偏好的立場;選民偏好與自己立場最接近的提案
- 要爭取選票,就要往中間靠攏
- 沒有任何其他提案能擊敗中位數提案
arrow paradox
投票制度至少應該具備
- 若所有人都認為 A 比 B 好,則 A 應該勝過 B
- 遞移性:若 A 贏 B 且 B 贏 C,則應該贏 C
- Condorcet Paradox
- A、B 比較的結果不應受 C 是否存在的影響
- 沒有獨裁者
沒有任何投票制度可以同時具備以上特性
→ 議程安排(投票制度)、不相關選項、策略性投票都可能影響選舉結果
參考資料
- 經濟學原理,王溢正譯
- WLLee課堂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