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原名 チ。-地球の運動について -
常用譯名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About the movement of the earth
載體 漫畫
作者 魚豐
出版社 小學館
冊數 全 8 冊
連載期間 2020 年 9 月 14 日 - 2022 年 4 月 18 日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 15 世紀的歐洲 P 國,異端思想受到猛烈迫害的時代。

神童拉法爾被周圍的人寄予厚望,即將跳級進入大學,專攻當時最重要的神學。對於最重視合理性的拉法爾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選擇,只要遵循合理性,世界就會變得易如反掌。但是有一天,一名神秘的男子出現在拉斐爾身邊,他在研究異端思想中的「某個真理」——

存在著即使捨棄生命也無法改變的信念嗎?存在著即使與世界為敵也想要貫徹的美學嗎?「遇知」「撼地」「流血」,這是歷史上最熱血的人們的故事!

日心說的歷史

克勞狄烏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 於 2 世紀提出地心說,因其和《聖經》解釋一致,成為歐洲主流學說。

1543 年,哥白尼去世,他出版的《天體運行論》(日心說) 並沒有受到廣泛關注。因為日心說雖然比托勒密的地心說簡單,但沒有比較準確。

第谷 (Tycho Brahe) 提出一種介於地心說與日心說之間的理論 (《論彗星》, 1583),認為地球作為靜止的中心,太陽繞地球,而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繞太陽。[1]

1609 年,伽利略製作天文望遠鏡,發現了新的天文現象,包括木星的衛星體系、金星的盈虧,這些現象用日心說可以解釋;同年,克卜勒提出橢圓軌道模型 (《新天文學》)。

1616 年 3 月,在伽利略的影響下,天主教將《天體運行論》一書加入了禁書目錄中。因為此時日心說才對教會產生威脅ー因為它很有可能是正確的。

伽利略於 1632 年出版《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同年 9 月,伽利略被傳喚到羅馬接受審訊,被強迫放棄日心說的觀點。

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 可用於解釋星體之間的運動。

1729 年,詹姆士·布拉德雷 (James Bradley) 發現光行差,為日心說的有力證據。

里昂·傅科 (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 1819-1868) 發明了傅科擺,可以直觀的展示地球自轉現象。

基本上,日心說幾個的主要貢獻者都沒有受到太嚴重的迫害,至少活著好好的(哥白尼除外);如果放在中國,可能已經九族消消樂。[2]

地心說經過千年的「修正」,模型已經非常精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 overfit 了。

這可能是 Occam's Razor 的經典案例:能用簡單模型解釋的事,就不要用複雜的,就算簡單模型的正確率較低。

日心說並不是一蹴可及的,不是因為有個人宣布地球是繞太陽轉的,大家就接受了;而是經過了數百年,靠著理論的累積和對天文的觀測,可信度不斷增加,才成為主流的;有許多人對地心說提出質疑,這些人的想法、理論和資料傳承下來,才產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等人的成果。

其他

  • 『チ。』という題名の意味は、大地(だいち)のチ、血(ち)のチ、知識(ちしき)のチの 3 つからなる
  • 本作是描繪日心說受到迫害的虛構作品,出現的國家名稱為「P 王國」
    • 魚豐說:「我覺得這個誤解很有趣,我想把它作為一個主題!」[3]
    • 由角色人名和裝扮,可以推得 P 國參照自波蘭
    • 可以注意到,此篇故事是在 15 世紀,在缺乏理論和證據的情況下,日心說也只是種「信仰」
    • 本作有出現的真實人物:Albert Brudzewski(1445-1497),哥白尼的老師,波蘭人
  • 得獎
    • 2021 這本漫畫真厲害!男性篇 第 2 名
    • 2022 手塚治蟲文化賞大賞
    • 2023 第 54 屆漫畫類星雲獎
  • 2022 年 6 月 27 日,宣布由 MADHOUSE 製作動畫

心得

本來以為是科普漫畫,結果很文組。

主要體現在爭論方式:我相信它 (日心說),我要捍衛這個學說;因為它很美 (指很簡單,又能解釋一切)。

你們就不能用事實和實驗來辯論嗎?(雖然在 15 世紀可能真的沒有辦法)

所以,這是個講述一群推行日心說,最終失敗的人的故事。

總之,裡面提到的科學知識不多;主要在探討科學和宗教的矛盾、言論/思想自由、對真理的追求等。

TENQ 特展

只去看常設展也不錯,只是門票太貴了 (¥1800)。

特展為相關天文知識介紹、人物介紹、原稿展示等,不過原稿的部份不能拍。而且我是回來才看漫畫的,所以也不太記得了= =




探索宇宙對台灣人來說很陌生 (除了說要征服宇宙的);不過各大國都有計劃,美國更設有宇宙軍;目的即為在新一波的宇宙大發現中占得先機,搶先去其他星球殖民、開採資源。
日本的 JAXA 太空人也有來此展覽留言。

常見的假設

大家都認為是理解當然的結論,其實需要滿足一些條件;看起來非常理所當然的事實,是基於經驗法則的推測,也就是「假設」。

自然科學

牛頓運動定律

  • 在宏觀、低速、弱引力的情況下才能成立
    • 為狹義相對論在低速運動時的近似
  • 當年幾乎所有人都在試圖修正Maxwell的電磁定律,使其符合牛頓的運動定律,然而愛因斯坦修正了牛頓的定律,讓其符合電磁定律,結果就是發表了相對論

三角形內部夾角和為 180 度

  • 在歐幾里得公設下是正確的,但在黎曼幾何下,並不是

地球暖化,所以要節能減碳

  • 幾乎沒有科學家反對「地球正在暖化」這個陳述
    • 2008 年一份對氣候科學家的調查發現,他們幾乎全部(94%)同意氣候變遷現在正在發生,而 84% 接受這是人類活動的結果
  • 有些科學家反對節能減碳的理由
    • 地球將進入冰河期,暖化反而有好處
    • 暖化沒有嚴重影響生態(🤔)
  • 不過台灣排碳量的確很高[4]
    • 美國 16.1 (沒簽京都議定書)
    • 南韓 13.6
    • 台灣 11.3
    • 新加坡 9.7
    • 日本 9.4
    • 中國 8.0
    • 香港 6.1

摩爾定律:同體積的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 18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

  • 有人說已經失效
  • 有極限嗎?
    • 最小就是基本粒子的大小
      • 除非能夠在原子上刻電路…
    • 如果摩爾定律有極限,是否代表人類的科技水準 (和算力有關) 有極限?
      • 量子電腦
  • 沒有提到的代價
    • 成本
    • 散熱

大陸漂移說、演化論

  • 雖然有非常多證據可以證明,除非發明時光機,否則沒有人能證明為真

石油會用完

  • 隱含的假設
    • 開採、探勘技術沒有進步
      • 新的油田
      • 頁岩油
      • 降低開採成本
    • 對石油的需求增加或沒有改變
      • 油車 → 電車,減少石油需求
  • 小時候的科普書都寫 2030 左右就會用完石油🤔
    • 這是我被騙最久的謊言 (之一)
    • 讀大學前,我在家裡,一週只開半天冷氣 (這是真的)
  • 石器時代並非因為石頭用完才結束,石油時代是否也會在石油用完前結束?
    • 下一個時代非常有可能是核能時代,不過台灣已經放棄了,乖乖等核融合商業化吧👍

社會科學

國家年金 (如健保、勞保等) 不會破產

  • 隱含的假設
    • 人口結構穩定 (扶養比穩定)
      • 生育率 > 2.1
      • 移出人口 <= 移入人口
    • 經濟持平或增長
    • 政府持續存在 (沒有被推翻或被消滅)

買 etf 長期能賺

  • 隱含的假設
    • 你買 etf 的地區
      • 沒有戰爭 (反例:烏克蘭等)
      • 長期經濟是正面發展的 (反例:日本)
    • 沒有全球性、長期的經濟衰退
      • 沒有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或戰爭
  • 長期是多長?
    • 從非常長期來看,經濟的確是在往上成長
      • 但是,日本已經失落 30 年了
    • 而且,長期來說,人都會死
      • 你要用錢的時候,大概是 30~50 年後

股市大盤原則:沒有投資人能打敗股市 (大盤指數)
加上假設,以修正此原則
→ 長期來看,沒有投資人能打敗股市
→ 考慮投資的風險,長期來看沒有投資人能打敗股市
→ 考慮投資的風險以及交易成本 (即手續費和花費的時間),長期來看沒有投資人能打敗股市
→ (基於現實情況的修正) 考慮投資風險以及交易成本,長期來看,除非有內線消息,不然只有少數投資人能打敗股市

歷史

眾所皆知,能夠完全反映真實的歷史不存在。

古代的歷史夾雜神話,如史記有高祖斬白蛇;中國史大多是下一個朝代修的,近代史更是每個國家都各說各話。

只有一種方法,即考古出相關文物才能證明 (一些客觀陳述) 為真,如兵馬俑、曹操墓、尼安德塔人、馬丘比丘…。
這同時也代表,只要有新文物出土,就可能推翻目前的歷史。

像是魚豐以「主流想像」而非「目前的歷史」來改編日心說和地心說的爭論,就很幽默;這類似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

總結

凡是我沒有透徹理解的東西,我絕不把它當成真的。

笛卡爾

[5]

達爾文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主要是因為他的工作方式:他總是致力於尋求證據來否定已有的理論,無論他對這種理論有多麼珍惜,無論這種理論是多麼得之不易。他總是在尋找證據來證明自己是錯的,而不是尋找證據來證明自己是對的。使他能夠在一個人類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問題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大多數人早年取得成就,然後就愈來愈拒絕新的、反證性的資訊,目的是讓他們最初的結論能夠保持完整。他們變成了菲力浦.威利所評論的那類人:「他們故步自封,滿足於已有的知識,永遠不會去瞭解新事物。」

如果你認為忠於自己,就是堅持年輕時的所有觀念,那麼不僅將踏上極端無知的道路,還會承受職涯中不愉快的經歷所帶來的痛苦。
查理蒙格

[6]

在教學時,應教導多種假設,再提供各假設的可信度 (高/低),不能只教一種最有可能的。
著名的演化論教學爭議也能解決。[7]
當然,如果同時教歷史的多種可能,勢必會造成混亂;我目前還沒想到如何處理。

工程原本就是由嘗試錯誤和經驗主宰的世界,假設才是科學真正的基礎。
就因為充滿假設,才可能在某天突然被推翻。
所以科學必然可被驗證,可被修正的。(數學比較特別,很少被推翻)

可以推得,「所有東西都是假設」這句話也不準確,只能說「99.9% 都是假設」。

常識,就是大家都認同的「假設」。
所以不要被「常識」蒙蔽,接受眼前的事實。
哥白尼如果認同當時地心說的「常識」,就不會提出日心說的「假設」。
尋找真理的路途永無止境。

心得

  • 我舉的例子可能是錯誤的(大多摘自Wikipedia),因為我已經很久沒碰了…
  • 我個人在描述某件事時,都是說「應該…」,而不會斬釘截鐵的保證
    • 誰能證明自己寫的程式沒有 bug?
  • 論文到底能不能相信?之前的經驗證實,我的確是太盲信論文了,尤其是大佬發的
    • 不過有個例外:在學習一個新領域的時候,通常你還是得先選一個理論來相信,通常還是會選主流的觀點
      • 不可能完全不懂地心說,就說它是錯的吧?
  • 所以說,房價會不會持續成長?20 點求解,急,在線等
    • 不過就算我知道也不會寫出來 (笑)。

參考資料


  1. 明末清初的時憲曆就是採用第谷學說。 ↩︎

  2.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E411y7mH/ ↩︎

  3. 【インタビュー】『チ。ー地球の運動についてー』魚豊「大地のチ、血液のチ、知識のチ。その3つが渾然一体となっているのがこの作品。」【by コミスペ!】 ↩︎

  4. 2018 年人均 CO2 排放量 (公頓/年) ↩︎

  5. Never to accept anything for true which I did not clearly know to be suc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scourse_on_the_Method ↩︎

  6. 查理蒙格:我這輩子唯一的畢業演講 ↩︎

  7.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evolution-education-in-the-u-s-is-getting-bet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