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的歌手
歌手簡介
屬性 | 說明 |
---|---|
歌手名 | ナナヲアカリ |
別名 | Nanawo Akari 七音阿卡莉 七音茜璃 那那我.阿卡里 |
生日 | 1995 年 11 月 12 日 |
國籍 | 日本 |
經紀公司 | Sony Music Artists(SMA) |
職業 | 歌手 |
愛稱 | 天使 |
註:有多個曾被使用的官方中文譯名,目前在 Bilibili 的官方帳號稱為七音阿卡莉
唱過的動畫歌曲
樂曲 | 合作 | 時期 |
---|---|---|
ワンルームシュガーライフ | 《Happy Sugar Life》片頭曲 | 2018 年 |
イエスマンイズデッド | 《立下死亡伏筆!》主題曲 | 2019 年 |
チューリングラブ feat.Sou | 《理科生墜入情網,故嘗試證明。》片尾曲 | 2020 年 |
Higher’s High | 《戰翼的希格德莉法》片頭曲 | 2020 年 |
雷火 | 《平穩世代的韋馱天們》片尾曲 | 2021 年 |
戀愛脳 | 《契約之吻》片尾曲 | 2022 年 |
奇縁ロマンス | 《江戶前精靈》片頭曲 | 2023 年 |
代表曲
至 2023-05-26 為止
- チューリングラブ
- Youtube 8436 萬觀看
- ダダダダ天使
- Youtube 4583 萬觀看
- インスタントヘヴン
- Youtube 3018 萬觀看
我不知道如何判斷歌手的代表曲,畢竟現在也很少人買實體唱片 (通常是為了限定周邊、握手券或抽獎券等)。
剛好她是網路上投稿起家的,所以可以參考 Youtube 和 Niconico 的流量;也可以看 Spotify 等串流媒體的播放量。
緣由
為什麼是音樂?
沒有比音樂的品味更能確認一個人的類型 (class),用它來分類,百發百中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1]
音樂適合用來分類人的特點
- 私密性
- 戴上耳機,打開「我的歌單」,就可以開始享受
- 其他娛樂,如電影,具有一定的社交性 (和一群人一起看,通常會叫上朋友、家人等)
- 上班時間唯一的娛樂
- 嘗試的代價很低
- 有興趣的歌曲都能實際聽過
- 可以隨時聽
- 一首歌大多不到 6 分鐘
- 通常不用花錢
- 有興趣的歌曲都能實際聽過
- 經常重複
- 我們會重複聽一首歌,但較少重複看一本小說或一部電影
- 所以作為判斷喜好的方法,音樂的準確度較高
- 你甚至不用真的聽音樂
- 我們會重複聽一首歌,但較少重複看一本小說或一部電影
- 選擇多、多樣性高
- 世界上的音樂種類非常多
- 曲種既是音樂的分別,也是社群的分別
- 重金屬
- 流行樂
- 古典樂
- 饒舌
提供一些簡單的heuristic:
- 喜歡搖滾(Rock)的人:反體制、反叛(喜歡愈硬核的搖滾,愈符合此現象)
- 喜歡古典樂(Classic)的人:高教育程度
- 喜歡饒舌(Rap)的人:喜愛街頭文化、黑人
- 喜歡民歌(Country/Folk)的人:保守主義者
雖然這些並不一定完全正確,甚至算是刻板印象,但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3]
寫完赫然發現,性癖好像也符合 (只是大多數人不會公開)
其他理論
評分和喜好的差別:實際行為(喜好)是一手資料,評分是二手資料
- 你可能會把貝多芬的作品評為 5 顆星,但是平時更常聽自己評為 4 顆星或 3 顆星的流行樂
歌詞假說
- 懂歌詞的意思和不懂的人,喜好是不同的
- 即「純音樂」和「樂曲」的區別
- 如 YOASOBI 的《夜に駆ける》,只聽音樂還好 (甚至還蠻 high 的),看 MV 或歌詞就很悲傷
喜好的複雜性假說
- 東西太簡單或太複雜,我們都不喜歡[4]
- 對大多數人來說,甜蜜點落在中間
- 音樂的複雜度:兒歌 < 流行歌 < 古典樂
- 但是,我們每體驗一次,它的複雜度就減少一分
- 有些歌,聽一次就會喜歡,但這種「一見鍾情」式的喜歡,是否能代表真正喜歡?
- 簡單節奏的洗腦歌會爆紅,然後很快跌出排行榜外
- 只要重複暴露在同樣的刺激下,就足以增加人對該刺激的好感
- 請大學生看一些人物臉孔,有些看 25 次,有些卻只看 1、2 次,隨著曝光頻率的增加,實驗參與者對於人物臉孔的喜好度也會增加
- 又稱「熟悉理論」,是廣告有用的理論依據
- 「我們喜歡熟悉的東西」
- 也就是說,一首歌聽愈多次,愈容易讓人喜歡
- 看上去和上一個理論矛盾,不過人類的喜好本來並非如此單純,請自行判斷
- 至少可以得到一個推論:如果聽足夠多次,都不喜歡的話,代表這是你真正不喜歡的歌
大學生假說
- 大多數的人似乎最喜歡在「最敏感的關鍵期」(約18-24歲)聽到的音樂
- 不過也可能只是大學生比較有空找音樂來聽而已
短期喜好不是固定的
- 受外部環境和內在心理影響
- 地點
- 在浴室/床上/通勤時,喜好的歌曲不同
- 特別是上/下班通勤的不同
- 在浴室/床上/通勤時,喜好的歌曲不同
- 時間
- 晚餐通常不會想吃牛奶麥片,同理,睡前通常不會想聽重金屬搖滾
- 心情
- 悲傷/生氣/開心時,想要聽的歌曲不同
(傷心的人別聽慢歌)
- 悲傷/生氣/開心時,想要聽的歌曲不同
- 地點
長期喜好不是固定的
- 很容易理解
- 14 歲時喜愛的東西,現在不一定喜愛
- 小時候寫的「我將來要做…」和你現在想做的事
- 投射偏誤 (Projection Bias): 用目前的偏好用來預測未來事件的傾向
- 低估自身偏好的改變程度:認為自己終於定型了,餘生都會成為這樣的人,實際上並不會
- 你買回家的書都有看過嗎?買過的遊戲都有玩過嗎?……
簡易的判斷喜好方法
- 盲測:在不告知音樂詳細資訊的情況下,區分音樂的好壞
- 同樣一段音樂,如果說是巴哈寫的,受歡迎的程度會超過說是布克斯特胡德(Buxtehude)寫的[5]
- 通常使用串流平台的推薦音樂清單,即可做到
- 當然,如果是熟悉的歌手或歌曲,還是聽得出來的
- 只對不熟的歌手有用
- 壓測:重複聽同一首歌 (循環播放),以鑑別上述的「一見鐘情」式的喜歡
- 邊際效應遞減的應用
- 到底要聽多久才能確定?
- 我個人的標準,是連續聽 30 分鐘不會膩,這不算難
結論:推薦就是在讀心;因為缺乏許多資訊,在無法掌握長/短期喜好變化的情況下,正確率不可能太高。如果太高反而要注意是否有 Overfit。
那最理想的推薦是什麼呢?
如果有辦法影分身,把其他的分身派去嘗試所有可能的物品,再予以評分,因為大腦是共用的 (應該吧),可以接近正確的推薦。
當然現實中沒辦法做到,但還是有另一種方法。找一個喜好和自己相似的人,請他推薦即可,這也是社群網路的應用:直接推薦一個相似喜好的人而非一堆作品。
在大學時有幸找到一個,不過現在只發廢文不寫心得了 (悲)。
所以寫了一堆廢話,只是想說:如果有和我興趣相投的人,可以把這篇和其它篇文章的喜好作為參考。
為什麼是演唱會?
之前的文章也有提過,演唱會充斥宗教色彩
- 現場很難唱得比錄製的音樂好,而且聽錄製的音樂成本很低
- 一群人崇拜一個偶像,做出一些不理性舉動
當然,現場聽還是有一些好處
- 和歌手互動
- 畢竟是真人到場
- 見面會
- 感受氣氛
- 不同於家中聽音樂的氣氛
- 感受和觀眾成為共同體的感覺 (這點和看棒球很像)
所以主要還是和體驗有關
我有看過 Youtube 上她的 live 影片 (她還上傳一部份 live 的版本,去現場就更不理智了),我個人認為現場演唱的版本蠻翻車的。
當然,她的歌確實不好唱,所以我難以評價她的唱功好不好,只能確定實力不是最頂。
為什麼是她?
喜歡一個歌手代表什麼?
- 喜歡歌曲
- 喜歡歌聲/唱歌技術
- 喜歡外型
關於歌曲,如果喜歡歌曲,那不是應該找作曲/作詞家才對嗎?
當然也可能只是喜歡歌手的選曲品味,但是這樣就不是作為歌手的喜歡了。
經調查,除了ナユタン星人占了 10 首之外,其餘歌曲的作曲、作詞者還蠻分散的。而大多是網路起家的 V 家創作者。
至於歌聲/唱歌技術,這應該就是喜歡一個歌手的最合理理由。
外型對於歌手 (非偶像)來說,不太重要。
緣由
第一次聽到應該是看動畫聽到的,Turing Love(チューリングラブ)。
當時真的無感,頂多是好聽吧,沒有什麼震憾還是喜歡上的感覺。
之後在 Youtube 有被推薦到,才開始入坑的。
她大多數的歌,我都能評價為很喜歡,這個機率確實不高 (也符合條件的有元祖 FIR)。
之後也聽了一些其他人唱的 Cover 曲,在聽的時候就意識到,如果歌曲是炸蝦,那她的歌聲就是醬汁;不是她唱的話,根本沒有聽的必要。
不過在 live 時才發現,我並沒有把她的所有歌都聽過。
有什麼找特定歌手唱的所有歌曲的方法嗎?我真的找不到,一部份是因為她的投稿平台不固定 (Niconico → Youtube/Spotify),可能有一些版權/地區因素,有些歌只放在 Youtube,有些是 Spotify 才找得到。此外,沒有公開販售的歌 (單曲、專輯) 是不會列在歌手的歌曲資料庫的。
有名嗎?
看Youtube訂閱數(我不知道其他比法了…)
- 上過紅白的兩位歌手
- YOASOBI 500 萬訂閱
- Ado 500 萬訂閱
- ナナヲアカリ 80 萬訂閱
應該不算是有名。(所以票很好搶)
特色
- 整體偏高音
- 間奏 (?) 會插入語速很快的饒舌 (?)
- 熱情的曲調配上頹廢的歌詞
- 不過為動畫做的歌曲還是正常的
不懂樂理就只能寫出這種東西了…
個人推薦的歌 (有避開熱門曲):
推坑時間
演唱會
門票早上十點開始賣,十點半買到票。
這個比樹懶還慢的搶票速度是因為我沒有日本手機門號,卡了很久才找到不需要門號的購票方法。
此次演唱會主題是:七七〇鬼夜行 - 奇縁結ビ-
場地在 Spotify O-East,澀谷站走十分鐘到達。在一個斜坡上,當天又在下雨,所以人擠在室內。
基本上粉絲都是日本人 (🤔),也有聽到對岸口音的人聊天,沒看見西方人臉孔。
17:00 開始進場,照買票的順序入場,工作人員會叫號,可以等號碼快到了再排隊,我是 B199 號,大概是第 700 位購票者,大概 17:45 入場。
因為門票沒有劃位 (全自由座),實際上是用入場順序來決定座位,A 的票大多有位子。
這裡比較像是 livehouse 的場地 (詳見孤獨搖滾),共兩層,我是站在二樓的前段。
入場要付飲料費:有啤酒、調酒之類的可以選 (詳見孤獨搖滾),不過我是拿水。
事前不知道一場演唱會應該要多久,不過就算把全部的歌唱完,頂多就三四個小時吧。
順序
我幾乎沒有打 call(可能是整場唯一一個);原因是不會,也不想。
不過她的 MV 和音樂都蠻明顯看/聽得出來打 call[6] 的時機,所以聽完幾首後就能理解,不過一些不夠熟的歌曲還是沒辦法。
大家打 call 還蠻整齊的,讓我覺得是有練習過的,所以也插不了手。
很明顯,和在場的人相比,我就是個假粉。
開始了:音響很大聲、人很多、很悶熱,不過至少沒有很油很臭。
- おばけのウケねらい
- 直接切入演唱會的主題
- 為V家曲的翻唱
- マンネリライフ
- 完全放棄宣言
- 嗨爛
- チューリングラブ
- 休息 1
- 開場聊天,蠻客套的
- 說話和唱歌的聲音幾乎相同,令我蠻驚訝的,當然也不排除在演
- インスタントヘヴン
- リセットセット
- 這首唱得很好,很意外沒有翻車
- 一生奇跡に縋ってろ
- 中間唱的抒情歌,讓我意識到:沒有 MV 的歌,雖然聽過,但都記不得歌名
- 休息 2
- 鬼故事
- 泡溫泉遇到個奇怪的陌生人,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註:日文不好只聽得懂大概)
- 奇縁ロマンス
- 本季新番 (2023 年 4 月) 的歌
- お釈迦になる
- Higher's High
- 好像有特別做新的 MV,新的版本好很多,但在網路上找不到
- 雷火
- 七轉七起
- 忘れないでベイベー
- 3 月底的新歌,沒聽過 (當時忙著處理行程)
- 非常適合作為結尾的歌
- 安可
- 安可時是喊什麼?聽不懂
- 不是喊歌手名也不是 Encore,當場傻眼
- 安可是加班嗎?
- 如果大部份的人預期有安可,歌手沒唱,算詐欺嗎?
- メルヘル小惑星
- ダダダダ天使
- 我想說怎麼沒這首,原來是放在安可曲
- なんとかなるくない?
- 共安可兩次
- 我以為安可只有一次,第二次就出乎意料
- 唱完第二次安可後,她就老實說沒歌了,大家可以回家啦
- 安可時是喊什麼?聽不懂
大約 1 小時 45 分結束。
有人會覺得我怎麼都記得,並沒有。我當晚回想時就忘了三四首,而且很多首不知道歌名。是偷看答案的。
總體來說,和之前上傳的 live 版本比起來,唱得還是進步很多的。
遺憾
- 有些歌沒唱到還是蠻可惜的,我個人想聽的有:
- ディスコミュ星人
- 逆走少女
- 學校だるい
- 沒買到演唱會周邊:我計劃到日本前幾天再買,結果就賣完了。
後記
演唱會結束後,再到附近的 Tower Records 買專輯,結束這天的行程。
相關支出
- 5500jpy 門票
- 600jpy 飲料費
- 200jpy 置物櫃
沒有概念,這應該算是貴的吧…
而且卡到清明節,機票很難買。
個人的確沒有值得的感覺。和看棒球一樣,待在家裡觀賞還是舒服得多。
不過演唱會沒有直播也沒錄影可看 (Youtube上只有片段),確實是只能現場體驗。
所以這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去演唱會了。同時也是第一次法理上的出國 (之前只去過南京)。
雜談
吉野家比台灣的好吃很多。不意外,不然在日本早就倒光了。
すき家和台灣的比,不能說是非常相似,只能說是一模一樣 (當然,實際上米的品種不同,肉就不知道了),而且還比較貴。所以吃台灣的就可以了。
松屋是三者較便宜的,肉是用現煎的;但是我對味道沒什麼印象。
なか卯也蠻不錯的,有炸豬排丼。
還有一間東京チカラめし,不過在東京的分店倒光了 LOL。
以價格來說台灣稍微便宜一點,日本大盛 (第二大的選項,除了すき家有mega碗) 大概是¥700。
白爛的是大部份的店是開放式廚房 (典型的日本內用場景 - 你在吧台座位上看得到整個廚房和店員/廚師的所有行為,可以參考台式早餐店),也就是說味道容易沾到身上。
這幾家是比較有名的日式速食,選擇它們是因為大多是 24hr 營業,或是營業時間比較長,這樣容易控制行程。
參考資料
- 萌娘百科:ナナヲアカリ
- Youtube: ナナヲアカリ
- Bilibili: ナナヲアカリ
- Niconico: ナナヲアカリ
- Oricon
- 官網
- Pierre Bourdieu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p.18
- 演唱順序
- 心得
- 萌娘百科:宅藝
- Wiki: 耳蟲
布迪厄在書中提到:統治階級喜歡拉威爾左手協奏曲,中產階級喜歡匈牙利狂想曲,大眾喜愛輕快的藍色多瑙河,建築師喜歡康丁斯基(Kandinsky),牙醫偏愛雷諾瓦…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t2w3gBw-wg ↩︎
Shi, Yongren, et al. "Cultural fault lines and political polar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17 ACM on web science conference. 2017. ↩︎
Berlyne, D. E. (1970). Novelty, complexity, and hedonic value.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8(5), 279-286. ↩︎
Farnsworth, P. R. (1950). Musical taste: Its measurement and cultural nature (Vol. 2, No. 1).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打 call,日語「コール」,是指在日系 live 中的一種應援方式,根據弱拍補足原理,在節奏較為明顯的間奏中的弱拍部分喊出「hi」或者是對應的 MIX。同時根據歌曲、節奏的不同動作和口號,動作中常見的有「裡打(上敲擊一下,下敲擊一下)」、「裡跳(裡打同時跳躍,一般會跟著喊 hi)」、「前揮」、「快揮」、「上升氣流」等。是演唱會和音樂會的關鍵差別 ↩︎